波罗的海三国指的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这三个国家位于欧洲东北部,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却是连接南北欧的交通枢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三国历史悠久,文化独特,曾经是沙皇俄国和苏联的一部分,1991年获得独立。
20多年来,中国与波罗的海三国的关系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各方面合作不断深化。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波罗的海三国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由于三国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对华关系的重视,波罗的海三国成为与我国合作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良好伙伴。而且三国作为欧盟成员国,在发展中欧关系中也能够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临水而居”的爱沙尼亚
爱沙尼亚共和国北濒波罗的海,南邻拉脱维亚,东部与俄罗斯接壤。国土面积4.51万平方千米,人口126万,是波罗的海三国中面积最小的国家。爱沙尼亚拥有众多的港口,其中塔林港是波罗的海地区最大的欧盟港口。爱沙尼亚交通发达,铁路总里程为2167千米,其中电气化铁路131千米。公路总里程16512千米。矿产资源中油页岩和磷灰岩储量丰富。燃料电力工业、机器制造业、轻工业和食品制造业比较发达。中国与爱沙尼亚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政治互信不断加深,经贸合作逐渐深化,人文交流日渐扩展。特别在爱沙尼亚实现了加入欧盟和北约的目标之后,对华外交思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一些涉及到双方战略利益的问题上出现了趋同的趋势。对于欧盟对华政策中的一些问题,爱沙尼亚明确表示,“爱方愿意在欧盟与中国的合作中发挥桥梁作用,也期待与中国在诸如联合国改革等国际事务中加强沟通与协调。”
在经贸关系上,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爱双边的贸易合作日渐频繁,贸易额增长迅速。二十年间增长了将近20倍。双方进出口商品的种类也在不断地增加,而且技术附加值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利用爱沙尼亚的区位优势,双方积极开展港口合作。宁波港与塔林港合作建造集装箱码头和中国商品集散中心。这一集装箱码头是中国商品在波罗的海地区的第一个大型物流中心,它可以辐射到西欧和北欧以及俄罗斯的西北部地区。此外中国企业还积极参与塔林港内的工业园区建设和招商工作,为工业园区在中国的招商引资提供咨询和推介服务。到目前为止,中爱经济合作在向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和投资领域进一步深化,双方经贸合作的水平与治理也在不断地提高。
随着中爱双方政治经贸关系的发展,中爱两国的人文交流也日益加深。2010年波罗的海地区的第一个孔子学院在塔林大学成立,这为在波罗的海地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增加中爱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自建交以来,中爱文化交流是两国关系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多个文化合作协定在两国政府部门之间签订,有利地推动了双边合作的发展。
目前,中爱两国关系进入到了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两国之间的合作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两国关系的日渐深化,双方合作的领域必将进一步扩展,合作层次和内容也将上一个新台阶。
“铠甲”之国拉脱维亚
拉脱维亚共和国西靠波罗的海,毗邻爱沙尼亚、立陶宛、俄罗斯及白俄罗斯,领土面积6.45万平方千米,人口200万。拉脱维亚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西欧、北欧和俄罗斯的重要过境运输通道。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占国土总面积的40%以上。拉脱维亚盛产泥炭。拉脱维亚工业以精细制造著称,主要生产电子设备和医疗器械等。此外,化工、木材和食品工业也比较发达。农业主要种植黑麦、燕麦和饲料作物。畜牧业主要发展肉奶两用的养殖业。养蜂业比较普遍。2015年以来,拉脱维亚经济形势表现良好,受到地缘政治因素影响较小,出现平稳发展的态势。
自 1994 年拉脱维亚断绝与台湾领事关系以来,中拉两国政治外交关系已实现正常化并得到稳步发展,近年来高层多次实现互访,并在国际及地区会议上多次会晤,政治对话氛围良好,在共同关心的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共识。
中拉建交以来,两国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近些年来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根据欧盟统计局的统计,2017年第一季度中拉贸易出现了进出口双增长的态势,贸易额达到1.6亿美元,同比增长12.9%。中国成为拉脱维亚第十六大出口市场和第九大进口来源地(2016年中国是拉脱维亚第十九大出口市场和第十大进口来源地)。中国主要进口拉脱维亚的木材和木制品、机电产品和矿产品等商品,其中增长最快的是运输设备。拉脱维亚进口的中国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塑料、橡胶和家具、玩具、杂项制品等。
在“一带一路”合作中,拉脱维亚依托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基础设施,使其能够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拉脱维亚的总产值中运输及物流业产值占比接近 10%,就业占劳动人口近 9%。优先发展运输和物流业是拉脱维亚经济规划的重要方向,这与“一带一路”倡导的互联互通不谋而合,为双方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拉脱维亚发展运输和物流业在于它的基础设施优势,即发达的港口、铁路、航空和公路。拉脱维亚共有 10 个港口,包括里加、文茨皮尔斯和利耶帕亚三大港口以及七个小港口,其中文茨皮尔斯和利耶帕亚为全年不冻港。以这些港口为依托,拉脱维亚建立了三个经济区,即里加自由港、文茨皮尔斯自由港、利耶帕亚经济特区。在这些特区内不仅有发达的海运设施,而且还建有工业园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拉政府还为经济特区制定了优惠政策,以吸引投资者。在铁路方面,拉脱维亚铁路总长1865 千米,其中电气化铁路 257 千米、复线铁路 300 千米,共有 152 个火车站(包括 75 个货运站)。铁路采用的轨距与爱沙尼亚、立陶宛及独联体国家的轨距相同,可以不用更换轮对直达独联体内的任何国家。航空方面,拉脱维亚有三个机场,其中国营的里加机场是波罗的海三国最大的机场,开通了79条航线,涵盖了世界主要国家。公路方面,拉脱维亚公路总长20116 公里,其中干线公路 1650 公里。乘坐国际巴士可以直达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等国家。发达的交通系统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在中国强大的物流的支持下势必为拉动拉脱维亚的经济发挥出巨大潜能。
中拉合作是在充分利用双方优势,以互联互通为导向,以互相尊重和理解为前提,实现互利共赢的最佳尝试。未来,中拉合作一定能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多雨之国”立陶宛
立陶宛共和国北与拉脱维亚接壤,东、南与白俄罗斯毗连,西南与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和波兰相邻,西濒波罗的海。国土面积6.53万平方千米,人口296万。立陶宛的主要产业有电子工业、机床制造业、造船和化学工业等。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也占有重要地位。此外手工艺品也是世界闻名。立陶宛交通体系相对发达,铁路总长2010千米,公路长度3.23万千米。克莱佩达港为不冻港,四季通航。
自 1991 年9 月 14 日中立正式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得到了快速发展,合作机制不断完善。2009年中立政府间经贸合作委员会建立,2014 年中国—立陶宛商会成立,2015 年中国招商局集团与立陶宛就“一带一路”合作签署双边合作备忘录,明确将立陶宛作为波罗的海区域的投资重点,计划将克莱佩达港建设为“丝路驿站”。
在中立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双边贸易规模从小到大,呈现出快速上升态势。2014 年,两国双边贸易额为10.2 亿美元。目前,立陶宛是我国在波罗的海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我国在立陶宛出口市场中排列第 27 位,在立陶宛进口来源地中列第 9 位。在中国对立陶宛的出口中,除家具、贱金属、塑料及其制品等传统产品外,有机化学品、电机、电气、核反应堆和车辆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正在逐年上升。在立陶宛对中国的出口中,玻璃及其制品占有重要地位。
中立两国贸易规模日益扩大,贸易水平不断提升,逐渐向高附加值产品过渡。人文交流日渐密切,涵盖内容不断扩大,相互了解不断加深。在国际事务中两国共同关心的话题不断增多,高层沟通日渐频繁,持续形成新的共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在中立双方的紧密合作下,双边关系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地缘上看,波罗的海三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国际关系的大格局看,波罗的海三国的地位特殊。它们既是欧盟和北约的成员国,同时又与独联体,特别是俄罗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外交往中既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同时还要考虑到区域内部共同规范的要求。此外,中国与波罗的海三国属于战略需求不平衡的合作关系,在形成具有利益攸关方的伙伴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这是中国在发展与波罗的海三国关系时要考虑到的问题。
目前,中国与波罗的海三国的经贸合作还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亟需提升经贸合作的效率和质量,向双方有迫切需要,并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产业过渡。在经贸合作中力求做到各取所需,互利互补,实现共赢。
此外,波罗的海三国不仅自然环境优美,而且人文底蕴深厚,特别是文化产业比较发达。发展以人文交流为核心的旅游、教育等产业应该是未来与波罗的海三国合作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以人文交流推动政治、经济合作,建立起互通互惠、共享共赢的伙伴关系。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发展中国与波罗的海三国的关系是多层次、多元化和多轨化外交理念的新尝试,是对区域外交思维的创新,对于建构与次区域的全面合作机制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本文中的相关数据引自商务部网站)